孕期變化:
隨著子宮不斷增大,盆底肌受到持續的壓力和牽拉,肌肉會被拉伸,出現不同程度的鬆弛和弱化。
孕期激素如鬆弛素的作用,使得盆底的支持結構變得柔軟,有利於分娩,但也增加了盆底肌肉和韌帶的鬆弛風險。
子宮壓力的增加會使膀胱下垂,導致孕婦出現臨時性的尿失禁。
分娩期:
陰道分娩過程中,盆底肌受到極大拉伸和壓力,部分肌肉纖維和神經可能受損,導致盆底肌力量下降。
分娩時盆底肌組織軟化,骨盆出口擴張,以便寶寶通過產道。
陰道分娩後,約87.5%的產婦出現盆底肌力受損,表現為尿失禁、陰道前壁膨出等症狀。
產後恢復:
盆底肌肉不會立即恢復,肌力恢復通常需要6-12週,但有時更久。
產後盆底肌肉功能逐漸恢復的速度受分娩方式、新生兒體重和產婦體力恢復狀況影響。
順產時,盆底肌受損風險較大;剖宮產雖可減少部分損傷,但孕期盆底肌鬆弛不可避免。
產後進行凱格爾運動和盆底康復訓練有助於肌肉恢復,提高生活質量,預防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脫垂。
總之,孕產期因子導致盆底肌肉結構和功能發生顯著變化,及時有效的產前產後盆底肌訓練非常關鍵,能有效改善盆底肌損傷,減少相關症狀發生。